清代的贺兰山地图概想

「本文来源:银川日报」清乾隆《宁夏府志》中的贺兰山地图。清同治三年贺兰山地图。(一)曾率部参加解放宁夏战役的曾思玉将军说,他曾见自己的老首长部署作战时,习惯将军用地图与县志地图对照来看,并认为县志地图更准确。我曾见清乾隆《宁夏府志》的贺兰山地图则是一幅“写景图”,全无地理价值。而我所见过的清代贺兰山地图中,注记详细的属清同治三年(年)《甘肃全图》中的贺兰山地图。该图中绘方格,标绘了贺兰山山形和长城,特别是从北面,即今石嘴山的镇北口,迤南至今中卫的双井墩口,沿山两侧注记了七十余个山口名。较清乾隆贺兰山地图记载的58处山口还多。两图对照,所标注的山口并不完全一致。清乾隆贺兰山地图中贺兰山北段山口数简略,而山南中卫段则详细。以清代平罗营所管辖的贺兰山北段为例,“平罗营营汛九处,石嘴子口(有暗门互市)、镇远关口、红口子、王玘口、打垲口、枣儿口、镇北关、韭菜口、归德口。”而清同治贺兰山地图上这一段的山口名为:镇北口、韮菜口、归德口、红儿口。其中红口子与红儿口,韮菜口与韭菜口应属同一地名,只是称呼不同。乾隆《宁夏府志》记载,中卫石空寺口设兵哨守的山口为崇庆口、小关儿口、大寺口,三处。而清同治贺兰山地图中这一段的山口则有十多处。我想,清同治贺兰山地图是从地理角度记载,而清乾隆贺兰山地图则是从军事角度对贺兰山警戒哨的记载。清代宁夏,特别是贺兰山各山口处的警备森严。乾隆《宁夏府志》记载:“民人出口,非奉官遣,不得私越。山北入口,非喇嘛朝庙进香者,悉由郎衙门给印票,各汛守验放。”又载“阿拉善曾经议给腰牌三十面,各准十人以下随时进赤木(今三关)、黄峡、宿嵬(今苏峪口),与宁夏城人民交易。”或因贺兰山口的重要,清代江苏宜兴人储大文撰《贺兰山口记》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文中说“贺兰山宁夏西屏,袤五百里有奇,山口约四十。”并引述《秦边纪略》“口巨者三十有七,小者复一十有奇。”文中记述各山口位置、邻近堡寨,以及地理形势。如“赤木关里口、宁木关新口,百马可齐驱,盖山势至此散漫多砾石,少水又多卑峰仄径。间得土壤而关之。”这是从明《嘉靖宁夏新志》中抄录而来。当然也少不了议论,如对今石炭井沟,储大文引述“打磑书口而实不成乎其为隘口也。乾关、枣儿沟偕王玘口,并不书口,明既不成乎隘口,而犹之九达之逵也。”意为这些山口四通八达。储大文以文人说兵要地理,免不了会引用古诗文,如征引唐诗“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之类。(二)我据清人地图贺兰山“灵武高口”地名和位置推测,似是现今地图上的“柳木高口”的音转?明代宁夏方志记载,洪武初年,脱火赤等蒙古游骑在贺兰山后为患,大将沐英出兵灵武口,大获全胜而归。我想,灵武口、灵武高口、柳木高口是否是一个地方?近日我到实地踏勘,从贺兰山北岔口至柳木高口十余公里山势在此断开为平坦地,是明军防守的薄弱之处,同时也是大军出击的有利地形。明代在此筑墙并掘深壕以阻隔北方游骑的突入。意味深长的是在这墙之壕的一侧,并不与柳木高口的长城连接封闭,而是留有缺口,是留给宁夏纵深广武等营好增援军队的车马炮出击的通道?同时,明军前沿阵地放胆前推十多公里至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哈夏山间通道,用石垒砌长城,并在其后方数公里的围沟又筑石砌防线。摆开多道大纵深歼敌的预设大战场的阵势。说来也巧,恰在此处有地名为“大战场”。或许是这种依托既设阵地,发扬明军铳炮、兵车火力的阵势威慑,未见史籍在此有战事的记载。我效法古人“左图右史”加实地踏勘,度测古代将帅的御敌策略。快慰!沈克尼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