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黎伟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河
爱家乡,有的人只是一种情怀,而有的人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黎伟属于后者。这位八零后,从年开始,他把自己近千万的家产全部都拿了出来,而且还拆借了好几百万,他要打造一个能找到生活本源的一个美丽乡村,让离开的人回来,让向往的人走进这里。
年的冬天,在外闯荡多年的黎伟回到了家乡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八队,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原本52户人家的村庄,只剩下4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搬走的人家破旧的房子,在寒风中呼呼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被人遗忘的过往。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村庄即将消失,黎伟心里很是难过,一种凄凉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黎伟父辈祖籍重庆。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发出了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大省市有组织地向大西北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移民的号召。当时隶属于甘肃省的贺兰县因有30多万亩可垦荒地待开发,迎来了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地数以万计的“城市移民”。
黎伟的爷爷、奶奶以及另外两千余名北京移民坐火车、转汽车、乘轮船,辗转千里于年来到贺兰县新建乡“安家落户”。在其后的六十余载岁月中,新建乡地域几经调整,名称也经历了“京星乡”“京星大队”“地方国营京星农场”到“京星农牧场”的转变,“京星农牧场”则从年沿袭至今。“京星”,取“北京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宁夏大地上闪闪发光”之意。
在这批移民到来之前,京星农场所在地虽靠近黄河,但无人居住,一片荒芜。经过一代又一代京星人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滩,已经是贺兰县优质稻米之乡。
随后,黎伟的父母转迁到附近的立岗镇星光村八队。黎伟便是在这里里长大的。村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童年的美好记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迁往城市,过去热闹的村庄,大多人去屋空。难道这么一个有着自己童年回忆的村庄就这么消失了吗?黎伟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他要改造这里,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他一连几天几夜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搞规划。最后终于拿出来了一个到年发展规划方案。可他的这一方案并不被看好。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使自己的这一规划方案泡汤了吗?从小就干事不服输的黎伟决定自己干!可要拿出自己的钱搞村庄改造,家里人认为他是瞎胡闹,没人支持。黎伟放下手头的一切,一个人一头扎进村里,维修破旧的民宅,整修道路,种树,整天灰头土脸的。父母和岳父岳母看着他很是心疼,主动来帮他。最后,他们一家老小的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乡亲,大家慢慢都支持他建生态农场。
在建设的过程中,黎伟对他的规划方案又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样就大大提高成本,原先他计划三四百万的投入,结果现在已经投入进去了一千多万。自己钱不够,又向朋友拆借。黎伟说他最难的时候几乎山穷水尽了,他又不能跟家里人说,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房子、车都低价卖掉了,默默坚守。
当记者问起他为改造村庄,自己这么干值得吗?黎伟说:“值!这件事我们不干谁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黎伟的乡村改造不是简单搞个民宿,招揽一些客人就行了,而是深层次地打造一个生态农场。他把当地的水稻和蔬菜全部采用有机种植,让人们来到这里能吃到原来真正粮食、蔬菜的味道。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简单的休闲,而是一次穿越和寻梦,能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本来面目。在村里,记者遇到银川教师张国伟正带着妻子和六岁的女儿雯雯在这里体验乡村生活。他对记者说,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都生活在城市,乡村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这次来收获满满,我们和孩子了解了生活的本源。另外,这里空气清新,特别安静,仿佛有世外桃源之感。他表示今后会经常带家人朋友来这里感受田园生活。据了解,去年,民俗村接待游客1.5万多人,经营收入77万元。
今年黎伟好事不断,四月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五月,他又和“隆平农场”合作成功,成为宁夏唯一一家“隆平农场”。“隆平农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当地农副产品品质和价值,真正实现现代农业;六月,几位乡贤回来和他合作,投入五千万元,共同打造这座美丽乡村。
有黎伟的才智和甘于奉献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老的黄河岸边即将崛起一个崭新的环境优美、民风纯补、寓教于乐、休闲康养的乐园。
编辑:轩轩
责编:轩轩
特别声明
凡贺兰县融媒体中心对外发布的文章,仅允许官方媒体转载发布,转载请标注来源贺兰县融媒体中心。其他未经授权自媒体及商业应用平台不得转载,否则构成侵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