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名叫贺兰

本文转自:光明网

作者:陈育宁(著名民族史专家,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雨过彩虹升起,天空更加湛蓝清新。站在银川平原辽阔的大地上,向西眺望,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静静地卧在那里,似一条蔚蓝色的屏风,竖立在荒漠戈壁与平原绿洲之间,把两种不同的景色分开。再久久地望去,忽然会觉得那静卧的山峦舞动起来,像群马呼啸着奔驰向前。这是何等壮观的图景!四季不同时间里,这里的景色会变幻万千,无论你何时伫立于此,都会思绪潮涌,不忍离去。

这座山叫贺兰山。

鸟瞰贺兰山资料图片

真是难以想象这座山有多么古老。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这座山经历了20多亿年地史的演变,从一片浩瀚大海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历代地层层层叠加、挤压、褶皱,最后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贺兰山。如今在山谷中随处可见山体上一道道紧挨着的褶皱,记录着那惊天动地的变化。

当人类认识和记录这座山时,已到了距今年左右的时期。

汉武帝时,北击匈奴,再一次将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北地郡管辖的廉县。《汉书·地理志》记:“廉县,卑移山在西北。”廉县西北的卑移山就是贺兰山。

“贺兰”这个名字是何时出现的,是什么意思?

《晋书·四夷列传》记载,在匈奴的众多部落里,有一个叫“贺赖”的部。后来的学者考证,“兰”是“赖”的转音。因为匈奴贺赖部在贺兰山一带驻牧活动,久而久之就将原来的卑移山称为贺兰山。到了隋代,贺兰山的名称终于确定下来。

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对“贺兰”做了这样的解释:“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所谓“北人”是指北方游牧民族,“贺兰”意为像青白色的马。原来“贺兰”一词是“胡语”,即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但它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如今不仅是山名,也是宁夏的一个县名。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实例。

让贺兰山熠熠生辉的不仅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色彩的这个名称,更在于它蕴含的文化的内涵。远古,那些驻跸在贺兰山各条山沟里狩猎和游牧的先人们,不仅靠着大山的采集和泉水养活着自己,而且还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和追求,想象成艺术形象和各种图案,凿刻在坚硬山崖的石壁上。后来的人们,模仿着他们的先辈,不断在贺兰山的石壁上凿刻着各种图案,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象、他们的情感和对贺兰山的崇拜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这就是先人们留给人类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岩画,贺兰山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岩画而灵动起来。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几乎在远古的同一个时代,世界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相类似的岩画,他们似乎是相约而为,共同用岩画这种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崇拜追求。

我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对岩画星星点点的记载,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去发现、去研究,却是很晚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宁夏在开展文物普查的时候,发现了在贺兰山的各沟口有不少岩画分布点,后来发现越来越多,内容形式特别丰富,引起了国际岩画学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