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揭开美好秋季的序幕人民资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80725/6416852.html「本文来源:银川日报」熬过了一个漫长又炎热的夏季,总算要盼来立秋了。这是24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揭开了另一个美好季节的序幕,让人们感受丰收的喜悦。秋后还有一伏,但凉爽有了盼头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即为立秋。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比较长,所谓“秋后一伏”,即便是立秋节气,也还没出中伏,酷暑难耐的天气更是让人很难感受到秋高气爽。其实,别看立秋到了,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秋季还不算到来。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介于10℃~22℃之间才算入秋。眼下动辄30多摄氏度的气温,真是距离凉爽还有一段距离。尽管伏天还没结束,但是一到立秋,凉爽的天气就有了盼头。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过后,北方地区气温会逐渐下降,人们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当太阳落山,乘着晚风感受到一丝凉意,又是一个季节即将轮回。古代是个重要节日关于二十四节气,有“四时八节”之说。其中“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八节”则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就是说,立秋也算是一个节日。“现在已经感受不到立秋的节日氛围了,而在古代,立秋后的秋社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亚军介绍,《孝经·援神契》里说:“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社”在古时候指的土地神以及祭祀土地神的神庙、节日以及祭礼。每年有春社和秋社,其中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意在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秋社则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主要为了报答神明,庆祝丰收。这时候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宗族的人会聚在一起,把收获的一部分粮食以及酒肉等拿出来设宴庆祝,热闹非凡。如今人们很难看到秋社日的影子,但这一节日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钟亚军说,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还有一些庆祝活动。此外,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与秋社日的日期也基本吻合。立秋要“贴秋膘”,还要“咬秋”立秋时节,民间还有很多习俗,大部分和吃有关。“比如广泛熟知的‘贴秋膘’,就是因为夏日炎热,人们没有胃口,一日三餐饮食清淡,一个夏天过后体重有所减少。因此立秋后要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耗,通常都要做各种肉食,以肉贴膘。”钟亚军介绍说,在古代,人们还会在立秋这一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检验夏后的体重。秋天粮食丰收,瓜果成熟。民间除了吃肉“贴秋膘”,还会“咬秋”。钟亚军介绍,如今在宁夏一些地区,“咬秋”这一习俗还保留着,人们会在立秋之日分享瓜果。特别是在西海固地区,有的人家还会煮红豆吃,主要是因为立秋后天气渐凉,人容易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红豆可以健脾益胃,还能帮助人们将伏天的湿热之邪排出。“晒秋”晒出生活的气息除了“贴秋膘”和“咬秋”,立秋时节还有一个习俗和吃有关,不过这个习俗并非在立秋当日吃一些相应的食物,而是要对其进行处理,这就是“晒秋”。“‘晒秋’是农耕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非常有生活特色的习俗。”钟亚军说,立秋后,农村的老百姓们会将收获的粮食、蔬菜拿出来,找个空地晾晒。晾干的食物方便保存,可以在来日慢慢品尝。说起“晒秋”,这可能是人们最美好的乡村生活场景。今年43岁的杨绍飞老家在贺兰县洪广镇,他记得小时候夏末秋初时,家中院子里、房顶上,甚至找两个杆子扯条线或拉个网,就在上面晾晒食物,除了麦子,还有玉米、辣椒、茄子、豆角等,俨然一个菜市场。“那时候我们几个小孩淘气,在院子里玩的时候,总掰些玉米粒,或者其他食物当武器,相互打来打去。有时候大人时不时过来看一眼,训斥几句,我们就稍微老实点。”他说,去年立秋前后的一个日子里,他看到小区里的邻居在楼下铺了张塑料布,上面晒着辣椒,不禁愣了一下。这一小方辣椒在城里显得很“另类”,但又那么真实。“我当时拿起来一个辣椒闻了闻,就是那种刚晒蔫但还没晒干的气味,一下子想起来以前家里‘晒秋’的情景,那真是幸福的气味。”本报记者李尚
上一篇文章: 晨读丨来了你想知道的银川事7月28日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