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阡陌沃野间勾勒乡村文旅新画卷
赏花踏青、农事采摘、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亲子休闲……“五一”假期,正值春夏之交,正是乡村旅游的好时节。广大市民游客就近出游,或寄情山水,穿行在绿岭花海之间;或寻古探幽,徜徉在田间村镇街头;或露营小憩,尽享乡村好风光。
年以来,银川市聚焦“四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以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为目标,将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统筹推进,打造“乡村游”靓丽名片,把出众的“颜值”变成群众的“产值”,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留住乡愁,乡村风景美起来
白墙灰瓦的农舍、别具一格的小巷……“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在银川,“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正在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选择。来到一处静谧的村庄,选一家舒适整洁的民宿小住几日,既能感受村民的淳朴和热情,又能体验别样的农家生活。
走进金凤区丰登镇,处处都是春花烂漫,时时都有田园野趣。眼下,丰登镇的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区的梨花开得正旺,农贸市场上各色农家美食香气扑面而来……按照金凤区规划的田园休闲小镇目标,丰登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丰登农贸市场、丰登“元宝湖”湿地公园等九大项目,正争分夺秒全速推进……
一到周末,不少市民便钻进丰登镇的各大温棚感受田园之乐。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区成了很多银川人初到丰登镇的首选。棚内一片生机盎然,枣花上蜜蜂飞舞,葡萄架上藤儿舒展,芹菜长势喜人;棚外春光正好,梨花、杏花、桃花开满枝头。闲庭信步,红梅杏、李子、苹果间种在两棚之间。橡木桶造型的民宿温馨又舒适,室外拓展、烧烤垂钓、农事体验受到市民欢迎。
在银川乡村,生机盎然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民居,一幅幅美丽乡村的迷人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少市民选择到银川城区周边的乡村游玩,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旅游+”,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走进贺兰县金贵镇牡丹花乡景区,占地亩的牡丹花已经渐次开放,有的娇俏艳丽,有的雍容华贵,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拍照。金贵镇牡丹花乡种植牡丹花已有7年了,园区栽植的牡丹品种源自于西北紫斑牡丹,品种以雪莲、粉荷、紫莲为主,品种多达余种。游客置身花乡中,能充分感受到百品争艳的美景,每到5月初,这些牡丹花迎来盛放期。今年,园区还新建了一条0米长的“网红路”,将3D图案绘制在路面上,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游玩体验。
每到夏秋时节,来到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产业观光园,可以看到鱼、螃蟹、鸭子等与水稻共生,以大地为画板、以五彩水稻为颜料的巨型稻田景观图案令人震撼,采摘、休闲、餐饮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依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赏景。
“红树莓不仅外形可爱,营养价值也很高,以前只是在超市里买到,这里能亲自采摘,还能品尝农家饭,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在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里,尽管不是周末,游客依然不少,他们穿梭在红树莓树种区中,体验采摘的乐趣,还不时拿出相机与红树莓合影留念。
下好产业融合“一盘棋”,做活乡村旅游。近年来,银川市坚持一体化模式融合城乡,通过实施“农业+旅游”,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挖掘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价值,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事体验等产业,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创建国家级星级农庄(园区)19个、美丽休闲乡村4个、休闲农业示范县4个,闽宁镇、镇北堡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兴庆区洼路村、金凤区润丰村等16个村入选宁夏特色旅游村,银川市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市”。
业态培育,乡村旅游大幅升温
在贺兰山东麓旅游度假区,坚持以文旅融合驻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庄小院为形、以葡萄产业为基,利用好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业态、做大品牌、做强产业,注重度假旅游“体验感”,自然生态、果蔬采摘、农耕研学、美食野菜、葡萄文化体验等构建了美好乡村休闲度假新场景……
幕锦山庄、万盛山庄等多家农家乐宾客盈门,热闹非凡,烧烤、垂钓、采摘、赏花等活动让游客实地体验自然、美食、文化、农业等“多业融合”,感悟回归自然的惬意。同时,志辉源石、嘉麓、宝实等多家酒庄集葡萄酒品鉴、葡萄酒文化、生态观光、酒庄露营地等多元化精品旅游产品的推出,完美体现“葡萄酒+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西村海棠、镇北民俗村等独具特色的民宿聚集地让游客在这里完全放松自己,贺兰山下观星空、品美酒,分享旅途的乐趣,感受美景美食美酒美画。
近年来,银川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品位,采取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并依托黄河金岸等众多湿地、湖泊的自然风光,以及贺兰山东麓旅游观光带,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银川市现已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圈、沿贺兰山东麓及沿黄河两岸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带的“一圈两带”发展格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