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之名因何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4.html巍巍贺兰山。记者海坤摄贺兰山。阳光摄“现在秋雨多,你看贺兰山上的雾。”贺兰山拜寺口守塔人石学忠,在距离贺兰山脚还有两三公里时,一下子兴奋起来,他摁下车窗,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贺兰山,滔滔不绝介绍起来……事实上,对我们本辑想要探究的主题——贺兰山得名由来,他也没有一个十分肯定的说法。但在他心中,这也正是这座大山之所以传奇与魅力的一部分。贺兰山名称的最早记录石学忠守护着的,是位于贺兰山拜寺口的双塔,他对这两座建于西夏时期的塔的历史很熟悉,于是猜测贺兰山的得名,应该与少数民族有关。宁夏文史专家吴忠礼先生说:“贺兰山的得名,的确和少数民族有关。”“贺兰山的名称,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吴忠礼先生说,《隋书·地理志》记载:灵武郡统六县,并在弘静县下记载: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这是关于贺兰山名称的最早记录了。而和少数民族有关,是在《史记》的记载中。据记载,匈奴部族之中有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三大姓部落。这些部族都先后在贺兰山一带游牧过,而呼衍氏和兰氏又往往被合称为“呼兰氏部众”。《资治通鉴·汉纪》记载,东汉汉安二年(公元年),归顺汉廷的南匈奴首领兜楼被封为守义王,其部众就安置在河套和贺兰山一带。他的儿子就称为“呼兰若尸逐就单于”。他们所活动的势力范围内的这座名山,有可能因此被称为“呼兰山”,后来可能音转成“贺兰山”,这是贺兰山得名的最早渊源。还可能与“贺兰”姓氏有关除了与少数民族有关外,贺兰山得名还可能与姓氏有关。据《三国志·郭淮传》和《晋书·北狄匈奴传》载,魏晋前后,匈奴、鲜卑等族长期游牧在阴山、贺兰山的广大地区,后又迁居到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境内,其中有黑狼种、贺赖种诸部。黑狼、贺赖部,在汉文中转译为贺兰部”,该部以“贺兰”为姓。他们活动区域内的这座大山,就可能因贺兰姓氏而称之为贺兰山。宁夏军事专家沈克尼先生也曾就贺兰山得名问题做过研究,他介绍说,贺兰既是部族名,也是一种姓氏。比如,南北朝时,北周鲜卑人贺兰祥,唐朝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宋朝著名道士贺兰栖真等。后来贺兰氏随着鲜卑人的逐渐汉化,逐渐改为贺氏。沈克尼说,这种以民族部落命名的山名在贺兰山还有一处。在宁夏大武口至石嘴山一带的乞伏山便是一个例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这是由于三国时期,乞伏鲜卑人曾驻牧于此,因而这一段山就被称作乞伏山了。因山形和山色得名的说法贺兰山因为山形和山色得名的说法,始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志书记载:“(贺兰山)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吴忠礼先生说,唐志以后,几乎所有史志著作都持此说法,更有人将“北人”附会为蒙古人,因而说“贺兰”是蒙古语骏马的意思。吴忠礼先生认为,传统说法大有商榷之处:首先,驳,是种凶猛怪兽,“白身黑尾”与远望山上“树木青白”之色相类似,所以称之为“驳”,但不是马,更不是驳马、骏马,但这一点并不重要;其次,以读音解释“驳”、“骏马”为“贺兰”也都是没有依据的,因为在“北人”“土人”和“蒙古人”等所谓的“北音”中,都没有将“骏马”或者“驳马”称为贺兰,更何况隋唐时期还没有出现蒙古族。再次,贺兰山的色彩是因为山上有树木青白,还是山上多有白草形成的呢?这些都不太重要,并不影响贺兰山色彩中的“青白”基调。贺兰山与“白马祭”吴忠礼先生说,贺兰山得名的第四种说法是,因“白马祭”得名。在史书的记载中,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多有“刑白马”进行祭天的活动。在春秋战国间,活动在贺兰山一带的白狄戎族,就是一个尚白、以白马为尊的民族。也许贺兰山主峰近处的贺兰口就是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大祭地点,所以贺兰口外不仅现在仍可以看到一个古祭坛的遗址,而且在贺兰口的大量岩画中,也有表现祭祀活动的场景。而且表现马的作品,也在各岩画区多有出现。所谓狄和猃狁(xiǎnyǔn)、犬戎、匈奴等,不过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称呼,他们在族源上是有着传承关系的一个大部族,都在宁夏境内和贺兰山一带长期生活过,贺兰山是这个民族衣、食、住的物质来源和祀祭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山,所以将此山比做白马神,称为白马山。白,又转音为驳”,所以后人在史书中才有称贺兰山望如驳马”之说。因此,驳马山、白马山,就是指贺兰山。对于贺兰山的得名,有像吴忠礼先生这样严谨、专业的学者做过无数次探究,也有像守山人石学忠一样不甚了解的人继续猜测,甚至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但即使人们无从知晓“贺兰山”得名的缘由,也不妨碍他们继续爱着这座巍峨的大山。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上一篇文章: 贺兰山棺材山 下一篇文章: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主要红色酿酒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