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公也不对银川两名男子不堪家暴
说起家庭暴力,
人们总会有这样的印象:
男性对柔弱女性施暴,
造成女性身体、心理、经济方面的伤害。
但事实上,
实施暴力的并不一定是男方,
男性也可能成为家暴中的受害者。
11月25日,
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记者多方了解发现,
银川市遭受家暴者不乏男性身影。
银川两年发41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其中两名申请人是男性
11月24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以来,银川市兴庆区法院、金凤区法院、西夏区法院、灵武市法院和贺兰县法院共发出41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其中两名申请人是男性。
年3月1日,“反家暴法”首次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保护令实施的第二天,金凤区法院就接到首起申请——26岁的吕女士不堪家暴来到该院立案庭,提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两天后,吕女士及其代理律师再次来到金凤区法院,在递交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的同时提起离婚诉讼,并递交了金凤区公安分局3次接处警记录表及病历、疾病诊断证明、受伤害的照片等证据。法院支持了吕女士的申请,裁定禁止被申请人对吕女士实施家庭暴力。这也是银川市法院发出的第一张人身安全保护令。
此后,除永宁县法院,银川市5家基层法院均已发出41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其中,金凤区法院14份,兴庆区法院13份,西夏区法院9份,贺兰县法院4份,灵武市法院1份。
记者梳理发现,41份保护令中,申请人均为夫妻关系。受害人和施暴者年龄集中在26岁至50岁之间,受害者职业多为农民或无业人员。申请人中,女性39名,男性2名。
原因分析
被家暴为何不敢发声?
男性多为面子“哑忍”
在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中,男性就应该显得“强壮,高大,主导”。而在亲密关系中成为被迫害者,显然与自己的角色相悖——“被自己老婆打,说出去多没面子”,可能恰恰是长久以来沉默的男性家暴受害者的最合适注解。但这种做法非常不明智,只会让自己更受伤。
避免夫妻冲突,冷处理招致被打
“我一想到回家就非常恐惧,真的!”今年8月的一天,宁夏英开悟心身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小张接到一名男子的电话,他称遭受妻子的家庭暴力,被打得鼻青眼肿,想寻求庇护。
初次听到男子遭受家暴,小张的第一反应是对方是不是在开玩笑?因为在她的从业生涯中,还从未接触过一例丈夫被妻子打到不敢回家的情况。
小张告诉记者,遭受家暴的男子名叫王阳(化名)。据其自述,他和妻子婚后经常吵架,隔阂越来越深。为避免争吵,此后妻子冲他发火,他就去打游戏,不和对方说一句话。没想到此举更加激怒了妻子,她开始殴打咒骂王阳。小张从王阳发给他的照片上看到,其脸部确实有几条被抓伤的血痕。
该中心主任孟祥宁认为,这起案例中的王阳属于被动攻击型施暴者,因为怕与妻子争执,遇到问题不寻求积极解决手段,采用冷处理,让婚姻关系更加恶劣。
社会舆论对男性受害者认可度低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和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调查的《亲密关系中的调查报告》中提到,“从受暴率来看,8.8%的男性与11.8%的女性自报遭受暴力。”男性比率仅比女性低3%,这还仅是在男性羞于承认遭受暴力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数据,但社会对于男性受害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