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邻里社会组织,多种形式居家照护让
年3月1日,自治区残联启动困难重度残疾人居家(邻里)照护服务工作,确定了两个试点,分别是西吉县和银川市贺兰县。今年4月1日,贺兰县创新工作方式,在原有的亲属照护和邻里照护的基础上,新增了第三方社会组织照护,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贺兰县有74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得到了不同形式的照护,几乎做到了全覆盖。6月8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A亲属照护
马全忠家的日子有盼头了
49岁的马全忠是贺兰县立岗镇立岗村十五队的村民,曾经的他高大、帅气,是家里的壮劳力、顶梁柱,然而年的一次天然气泄漏,让这个高大的汉子一夜之间变成了植物人。记者看到他时,他的女儿正用勺子给他喂热水,他也只能机械地咽下去。
“我爸原本那么高大的一个人,现在简直成了皮包骨头了。”女儿一边给马全忠擦着嘴角漏出的水渍,一边说。自从马全忠出事故后,一家五口人就只能靠妈妈在外打零工度日,既要贴补家用,又要供她和姐姐读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年开始,自治区残联将贺兰县列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居家(邻里)照护服务工作试点,包括了亲属照护和邻里照护,马全忠成了37名亲属照护受益人之一,他的岳母作为照护责任人,按照协议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能获得每月元的照护服务费,这无疑给家里增加了一些收入。
值得高兴的是,两个女儿也已经先后毕业,大女儿已经在银川找到了工作,小女儿中专刚毕业,最近在家里照顾父亲,五口人中多了两个人工作,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B邻里照护
暖了王玉琴老两口的心
在该县立岗镇先进村八队,也有一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妻子王玉琴今年56岁,是肢体一级残疾,丈夫王学兵54岁,为肢体二级残疾,因为两个儿子平时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平日里只能相依为命,做些简单的饭菜还可以,但大部分的生活琐事都需要有人照顾。
贺兰县启动困难重度残疾人居家(邻里)照护服务工作后,经过多次入户摸排,了解到王玉琴老两口的情况,决定按照邻里照护的标准为老两口提供服务,选定了住在附近的王茹一家,按照协议每天为老人提供服务,残联则为他们支付每月元的照护服务费。
“根据协议,照护责任人每天为残疾人提供一次中、晚餐,每天做好清洁工作,一周为残疾人进行一次全身擦洗,并更换新衣服,半个月换洗一次床单被褥,一月要为其理发一次。”贺兰县残联教育就业主任杨菊梅告诉记者。
“自从有了邻里照护,她们就成了我们的邻里照护人,现在家里里外外都是她们母女俩在操持,我们老两口的生活方便多了。”王玉琴高兴地说。
C社会组织照护
郝凤凤每天中午都有一顿热腾腾的午餐
今年4月,贺兰县残联又引入了第三方社会组织,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服务,通过排查和筛选,共有36户残疾人家庭符合要求,习岗镇新平村58岁的村民郝勤学一家,就是社会组织照护的受益者。
郝勤学有个32岁的女儿郝凤凤,5岁时被确定为智力一级残疾,没有生活自理能力,24小时都需要人照看,一家三口人只能靠着大棚的收益和偶尔打零工度日,因为家里条件差,只能在大棚里住着。
今年4月,贺兰县残联困难重度残疾人居家(邻里)照护服务工作开创新的服务形式,将社会组织也纳入到照护责任人的范围中,并选中了贺兰县祥顺养老服务中心等几家社会组织,为全县3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服务,这些养老中心每月可以获得元的照护服务费。
有了社会组织的介入,每天中午都有一份热腾腾的午餐送上门来,家里的卫生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还会按时来给换洗衣服、打扫院落、代购药品、协助康复、邀请家庭签约医生巡诊。
“残联帮我们请的社会组织,服务可真是太好了,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现在我和她妈妈也有时间去打工贴补家用了,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郝勤学感慨地说。(来源:银川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