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崖壁上的千年岩画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里面的一句话。这个贺兰山,在宁夏银川贺兰县,贺兰县的贺兰山东麓贺兰口,有一个闻名世界,震铄古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这一带,古代都是少数民族盘踞于此,像匈奴,鲜卑,还有回鹘,吐蕃,等等,都是些游牧民族。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但是人性都一样,向往美好生活,所以在贺兰山的崖壁上,刻下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习俗,等等。图中是贺兰山岩画景区入口处,像一块蘑菇云的石头矗立着。
贺兰山东麓贺兰山口,有一片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堪称游牧民族艺术画廊,记录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图腾崇拜等等。纵贯南北二百公里的贺兰山,核心腹地有二十多处岩画,其中贺兰山口这个具有代表性。
这个是银川世界岩画馆,石头上四个字,中华魂魄,这个博物馆有五个展厅,世界岩画,中国岩画,还有贺兰山岩画。三十个国家,二百多幅岩画拓片,展现了游牧民族放牧,祭祀,狩猎,还有娱乐等生活场景。
这个岩画就很有特色,红颜色的非常醒目,就是一群人正在狩猎,有的在追赶,有的在吓唬,整体是围追堵截的状态,无论是羊还是牛,仓皇逃窜,被这种立体式的围堵震慑住了,崩溃了,屈服了。
路边石头上四个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的题字。这个景区里面也有旅游车,不过还是走路比较好,因为比较近,八百米的远近,另外走一走也可以感受贺兰山的雄浑豪迈。
这个岩石上的图案,是一个圆形的脑袋,四方发散光芒的感觉,所以是太阳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远古时期,都有太阳崇拜,因为太阳发散光热,提供能量,尤其是东升西落,给人带来光明希望,所以贺兰山一带的游牧族,也崇拜太阳。
这边岩石上的刻字,很显然是西夏时期的文字,就是李元昊李继迁他们那个西夏王朝,独有的一种文字,这个在内蒙古戈壁滩上的黑水古城里,大量的文物被发掘,佛像,经书,等等。这些岩画虽然栉风沐雨,但依然清晰可见。
有的人头像上面有犄角,就像京剧里武生或者旦角的装饰,头上有羽毛,可以想到古代吐蕃或者回鹘,他们就是这样的装扮,还有的挽着发髻。游牧民族的人,常年和马牛羊这些动物打交道,他们这种装扮灵感也可能来自动物。
这个石头上的文字,就是西夏文,有那么一本字典,专门是西夏文和汉字的对照,当年俄罗斯的探险队到了黑水古城,在蒙古王爷的带领下,找到了黑城遗址,发掘大量的经书,佛像,钱币,还有器具,这个文字是研究西夏文明的钥匙。
贺兰山东麓的岩画,数以万计,远的一万年前,近的三千年前,放牧,交媾,还有争战,娱乐,各种场景,还有许多动物,马牛羊,老虎包子,有抽象的符号,也有具象的画面。这个岩石上很多人的脑袋,就像小学生画的,胡乱涂鸦一样。
这个岩石上一看就是岩羊,就在贺兰山这一带,岩羊也很多,它们是攀岩高手,在千米危岩上,也可以如履平地,自如行走。其实寥寥几笔,把岩羊的犄角,还有腿,肚子,脑袋,画的清清楚楚。
还有人放牧的场景,像是在放羊,这就是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生活场景。其实不光贺兰山东麓,就是贺兰山最北边,也有岩画,叫做麦如井岩画,还有黑石峁岩画,以及韭菜沟岩画。有的是敲岩画法,有的是划,两种画法。
贺兰山的岩画,其实是岩刻,很多都不是用颜料画的,是岩刻,或者说划刻,这两种手法。有一个地方用的是颜料作画,那就是白芨沟。像这个岩石上的岩刻,都是人的脑袋,头上有犄角的,有羽毛的,戴着耳环的,各种样貌。
西夏有一位梁皇后,她在永乐城之战大败北宋进攻,执掌权柄十八年之久,一零八五年去世。这崖壁上很多西夏的文字,那么岩画有许多女性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武则天能在龙门刻卢舍那大佛,梁皇后简笔勾勒几下算什么。
贺兰山海拔一千四百四十八米,这里景色幽雅,层峦叠嶂,沟谷两侧,六百多米山岩上,人头像就占了一半,还有动物图形,这当然不能像阎立本的画那样精美细致,却突出了粗犷和神秘的色彩。偌大的贺兰山,不可能把所有岩画都看一遍,只能提纲挈领,看一些有代表性的。像太阳神,人面群像,后头像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