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贺兰山之魂

沈子友(心系远山)

贺兰山之魂——岩画

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历史。

贺兰山岩画,是游牧民族历史、艺术的画廊。

贺兰山,自远古以来就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放牧游猎、繁衍生息的地方。据考察发现,在南北长多公里,东西宽5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上万幅岩画遗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距夏川约50公里、贺兰山中段贺兰县金山乡境内,海拔米,沟内山高壁陡,岩画就分布在其中的岩石峭壁上。

在景区游客中心的一片高地上,坐落着岩画博物馆。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座岩画博物馆,还是世界岩画学会永久会址。馆内有世界、全国岩画简介和贺兰山岩画的部分展示。

离开博物馆,沿进山的道路一路前行,快到达沟口时,发现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1号、2号瞭望哨台。其中一座被设为“古祭坛”,一座已被焚蚀,仅剩底座。岁月沧桑,曾经古战场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山口层峦叠嶂,绿树成荫,潺潺溪水,从沟内流出。沟内的两侧有人行步道,由此深入多米,约有近千幅岩画,散落在两岸的山岩石壁上。

先由沟口的右侧上行,便是人面群体岩画造像。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像,以人首像为主,也有狩猎、放牧等生活场景,造型粗犷,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生动体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追求和情感世界。

再往上走,在一处20多米高的岩壁上,我清楚地看到了一幅造型独特的岩画。造像的面部呈圆形,头上有放射线,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威武雄壮,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

太阳神,是岩画中的精华。因景区正在整修,上去的路被一条铁链拦了起来。但我还是想办法绕了上去,近距离地拍下了这幅照片,使我有点小小的得意。

岩画大部分都集中在沟口,越往上越稀少,大都是一些动物画,主要有牛、羊、马、驴、鹿、鸟、狼等动物画形。且都分布在10—50米高度的岩壁上。虽然景区都在岩画边点上红点作为记号,但有的还是不太清楚。

贺兰山岩画,是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非常广泛。主要记录了远古人类一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娱乐、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的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部落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

贺兰山岩羊

或许是在景区的关系,这里的岩羊好像不太怕人。只要留意,便不难看到。下面这组岩羊照片,就是我在看岩画时,主要是在沟口一带拍到的。

贺兰山口古村落

在返至沟时,于一侧古老的柳树林中,我还发现了一处废弃的古村落。民居以石为主,大部房屋已没有屋顶,剩下的都是全部石头垒的墙。村子里还有烟火,但已少有人在……

.10.1游览

.8.29整理于浙江诸暨市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年12月入伍,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奎先达坂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