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出大棚走上舞台贺兰县这村

在贺兰县金贵镇

谈起民心艺术团

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一支由本土农民组成的文化艺术团

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团员们每日利用农闲排练

至今已有十余年

在繁荣乡村文化的同时

舞出了红火敞亮的幸福新生活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贺兰县金贵镇银河村张月琴大姐家的温棚,张大姐手脚麻利为黄瓜挪秧掐尖,去年张大姐从城里回乡养老,除了料理这棚黄瓜,张大姐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村里的文艺团参加训练。棚外寒风卷携着小雪,由于天气寒冷,今天启棚时间晚了,张大姐惦记着中午的排练,手速快了不少。每年春节前是艺术团最忙碌的时候,今年团里新排了两个节目,在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分解动作演示下,团员们一个个动作地“磨”,不断抓节奏、纠细节,让表演尽善尽美。如果验收合格,今年文艺团将有机会跟随县文化馆春节下基层表演,为此个个精神抖擞,每天中午或晚上至少要排练两个小时。

“我平时把棚里面的活干完之后就跟村上的姐妹们排练节目,去年我们排练的节目到村上会演,团长一喊我们都就去了。村民张月琴笑着跟记者说道,一旁的丈夫王金山也很支持妻子的“副业”:“看到他们一天跳得挺开心,我觉得挺好的,是一种锻炼,我大力支持!”

张月琴口中的团长便是朱会英,平日里活动的组织和节目的编排都少不了她,今年63岁的朱会英上世纪90年代从甘肃平凉搬迁至贺兰县金贵镇银河村,由于老家平凉人素来喜爱唱秦腔、小调等,尤其在春节前后表演的民间社火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自小受到熏陶,朱会英对秦腔、社火等表演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加上观察到银河村的妇女农闲时生活单调乏味,她决定农闲时号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建文艺队,编排一些既有陕甘宁独有的文化特色也有贺兰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同时融入党的相关政策和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出。

朱会英跟记者聊起文艺队,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那个地方一冬闲就排秦腔、扭秧歌。村上书记说我们啥都好,就是文艺多样性这边是空白,所以我就回去给我们九队社员都做了思想工作,咱办个秧歌队,以后还加入点广场舞、演唱、快板啥的。”

然而艺术团在组织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因为经费紧张和部分团员中途退出等问题让排练难以进行,朱会英便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让艺术团继续运营,家人也为其提供支持。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艺术团也迎来了曙光,凭借精湛的表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朱会英所在的阳光艺术团的足迹遍布贺兰县、银川市。除了社火和秦腔,还推出了小品、舞蹈等节目,备受乡亲们好评。

谈起文艺团的成立和壮大,离不开其所在的银河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艺术团成立的十年间里,银河村从一个小村子变成了“大商户”,家家户户经营起了蔬菜大棚,从传统的玉米种植成为贺兰县“菜篮子”基地,辐射周边多个县城与村镇。如今的银河村,正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发展为贺兰县家喻户晓的“小康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走出了一条共从事齐发展的产业致富之路,一座座温棚,让全村老百姓过上了有奔头的小康生活,也迈向了乡村振兴之路,“钱袋子”鼓起来,村民因此有了实力和底气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繁荣乡村文化。

“现在菜价好,一棚出去卖块钱,对我来说生活条件也好了,也有心情出来给自己找个乐趣活动活动。”由于年龄和身体的伤病,朱会英现在已不再是表演的主力,但是看着团员们排练她也心生欢喜,不由得随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说起未来的发展规划,朱会英充满了信心,如今的团员们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创造力和活力无穷。她希望借着乡村振兴的大潮,未来能将民间社火、秦腔等表演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万象更新春来早,欢歌劲舞景更娇。在一次次文艺表演中,村民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融进演出里,在其中找到了自我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红红火火的舞蹈演出了团员们的喜悦与自信,也充分展示了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广大农民健康、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7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