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聚焦生态富民绿色厚植最美农业发展
“绿色”厚植最美农业底色
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农业逐渐从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成为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新引擎”。
宁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富民,聚力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建设,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打造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聚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先后出台10余项政策措施,制定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等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宁夏农业全面绿色转型。”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均超40%;农作物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面积逾万亩;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逾9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逾90%;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67%;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达85%。
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连增,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充足供应,农业资源环境在支撑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长期透支了环境资源承载力,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导致“红灯”频亮。
化肥药剂使用过多带来的土壤、溪流污染,畜禽养殖粗放管理带来的废弃物污染,地膜高使用率低回收率带来的“白色污染”,农作物秸秆堆积焚烧带来的空气、水、土环境破坏等,均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难题,因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提出要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品类、提品质、打品牌,做实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只有走绿色及生态循环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化肥农药“瘦身”,让绿色为农业“打底”
绿色,是宁夏农业擘画蓝图的底色,也是宁夏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初冬,记者走进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设施农业产业园,栋二代日光温棚整齐排列,棚内一年四季产出茄子、西葫芦、韭菜、豇豆等10余种蔬菜。
“我们现在都是有机种植,不打农药,虽然产量减少15%,但肥料成本降低了72%,而且售价也高了20%,深受市场青睐。”园区负责人说,园区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致力成为宁夏优质、绿色果蔬产品生产基地,从种苗、定植、管理,到技术、销售,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做安全、健康、产地直达的生态优质果蔬食材整合者。
农产品,绿色、生态、有机是“王道”,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绿色、生态、有机。随着我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优质农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有没有”已经不成问题,“好不好”“优不优”逐步成为主要矛盾。
今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补短板的总体要求,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资金投入,持续发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力促全区化肥利用率逾40.5%,农药利用率逾41%,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实现零增长。
目前,全区建设各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绿色标准化示范区22个,辐射带动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面积万亩以上;开展旱作水肥高效利用试验研究30项;打造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标准化示范园区个,开展有机肥应用试验50个,辐射带动全区施用有机肥万亩以上;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应用5万亩。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余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长期预报准确率逾85%,中短期预报准确率逾93%;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和农企合作示范基地逾80个;在贺兰县、灵武市建立无人机精准施药示范区,示范带动全区作业面积逾万亩(次);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试验35项。
尝到“点绿成金”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对标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好处。
记者在平罗县盈丰专业合作社蔬菜示范种植园区内看到,一幢幢白色钢架结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煞是喜人,淡淡的菜香令人忍不住想尝尝鲜。
“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一、二线城市,从过去每公斤0.8元,到现在每公斤最高卖到1.6元,主要归功于绿色种植,少肥少药,所产蔬菜颜值高、品质好。”平罗县盈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说。
“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极具隐藏性和潜在性。不仅严重影响农田环境,也影响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蒋洪波说,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合作社种的蔬菜均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施肥新技术及水肥一体化设施,可节约化肥使用量35%,节水30%左右,合作社有亩地,1亩地节约成本元,仅此一项一年节约16万多元。
宁夏绿色农产品不仅提高了“美誉度”,且为“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注入新活力,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宁夏枸杞名扬天下,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被誉为“东方波尔多”;宁夏大米素有“珍珠米”“朔方贡米”美誉,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宁夏冷凉蔬菜成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市场“高品质蔬菜”代表。
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变废为宝
前端进的是牛粪,后端出的是沼气、生物有机肥——这是记者日前在位于吴忠市利通区孙家滩利同村的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蚊蝇成群……这是人们对畜禽养殖场的印象。在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量约为38亿吨,如此数量庞大的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其实,畜禽粪污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能够产生沼气、生物天然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还可加工成有机肥料。可以说,畜禽粪污用则利、弃则害。
“自从我们自主研发了黑膜沼气技术,牛粪和污水都有了去处,环境变好了,效益也提高了。”说起牛粪资源化利用,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志华满脸兴奋,“以前养殖场污水横流,蚊蝇乱飞,进行粪污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后,令人头痛的粪污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如今大量牛粪都转化成了沼气、有机肥源。”
金志华介绍,公司存栏奶牛余头,每年可产生畜禽粪污20万立方米,牛粪通过黑膜沼气技术处理,1天可产生1.2万立方米沼气,发电后供企业自用,占企业用电量的60%左右,每年节约相关能源支出万元。发酵产生的沼渣则作为奶牛的卧床垫料回填;沼液通过稀释,作为有机肥还田,在循环利用之中将粪污转变为粪肥。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畜禽需求量增加,养殖场数量攀升,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不但污染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还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更成为制约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畜禽粪便也是如此。
一边是畜禽养殖中的粪污排放污染环境,一边是耕地有机质不断流失、农村缺乏清洁能源。这一多一少之间,正是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的空间,也是畜牧业绿色发展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区建立多渠道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向饲草料资源丰富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就地就近利用粪污;支持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比例;成立产业指导组、技术服务组和首席专家团队,大力推广应用营养调控、精准饲喂、清洁养殖、对标管理等20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有效降低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截至年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57.4万头,肉牛、滩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万头、.2万只、.6万头、.5万只。畜禽粪污产生总量.3万吨,资源化利用总量.6万吨,其中生产商品有机肥.7万吨,液体肥料化利用等.5万吨,沼气能源利用.6万吨,牛床垫料、栽培基质、无害化处理后回用等44.1万吨,其余.7万吨经堆肥发酵还田利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超95%,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头奶牛1天产生90公斤左右粪水,公司现有规模化奶牛场17个,存栏奶牛10万头,1天产生的粪水就是上万吨。”在平吉堡第六奶牛场,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艳向记者介绍。
这么多的粪水,上千亩的场区,怎么在养殖场没有臭味,路上也没看到粪水的痕迹?
李艳艳解开谜团,贺兰山奶业首先从源头减量,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低氮低磷低矿物质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积极开展农业农村部养殖场兽药减量化行动,用有机制剂代替普通制剂,用有机产品代替常规酸碱进行清洗消毒,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部分奶牛场改水冲粪为干清粪,采用节水型饮水器,对养殖场所有屋顶加装雨水导流,进行雨水单独收集利用,实行雨污分离,从源头上控制养殖污水产生量。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建设必要的粪污处理设施,加速粪污无害化处理过程,在粪污处理车间加装臭气处理系统,减少臭气排放。末端则采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和“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等技术模式,推广快速低排放的固体粪便堆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促进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
“养殖场粪污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通过发酵后沼气发电、沼渣回填卧床,沼液还田利用,实现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近零排放、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李艳艳说。
农用残膜回收,助力农田“排毒养颜”
深秋时节,走在隆德县田间地头,到处干干净净。昔日秋收后,大量地膜残留田中,残留碎片有的挂在树梢,有的飘到空中,有的被垒在道路两旁,如此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以前废旧地膜没人要,粮食收获后村民也不会去收拾,扔在田里随风刮,房前屋后、地头树梢到处都是,污染十分严重。如今,秋收一过,农户就将地里的残膜收拾干净。现在放眼望去,地里根本看不到一点残留农膜的痕迹。”隆德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喜旺说。
治理农业“白色污染”,隆德县使出了什么高招?原来,隆德县通过加大农用残膜回收补贴,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设置12个标准化残膜回收网点,扶持企业加强农用残膜回收及加工再利用;将残膜回收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鼓励和扶持农机作业公司等开展机械化回收;加大地膜采购价格补贴和农资市场打假力度,确保农膜质量达标等,推动农用残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年,隆德县先后投入残膜回收机台,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完成残膜回收面积24.39万亩,残膜回收率达到97.6%,12个回收网点回收残膜吨(含土含杂质),加工颗粒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地膜逐渐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埋下隐患。
为消除农田土壤废旧地膜残留,改善农田土壤及周边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自治区财政安排农用残膜回收专项资金1万元,全面治理我区万亩覆膜耕地的残膜污染;建立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回收后的包装废弃物安全处理率达到%;积极开展降解膜应用配套技术、高强度地膜替代产品、地膜回收机械、地膜综合利用技术等试验示范活动;依托生产者、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建立回收网点,加强对各类农用塑料制品的销售、使用、回收、处置等各环节监管,通过增设网点或优化网点布局等措施,完善回收网络体系。
“目前,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可回收农用残膜约1.7万吨左右,实现回收率86%的目标任务。”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位于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的隆德鑫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这里回收的塑料残膜旁,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将清洗干净的残膜送进输送带,经过粉碎、烘干、塑化成形、冷却、切割等工艺流程后,另一端机器口不断涌出塑料颗粒半成品。
“以前,农民把地膜捡了放到路边或者田埂上,一遇大风,满地都是。现在,农民主动把残膜交到回收网点,不仅消除了农田污染,每公斤还有2.4元的收入。”隆德鑫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岩说,企业将收购来的残膜,经过除杂和清洗后加工成颗粒,作为管材、地膜等塑料制品的原料销售到陕西、山东等地,变废为宝,重新加工以后,再利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今年以来,该公司累计回收废旧塑料2多吨,可生产再生塑料颗粒多吨,实现产值余万元。
“通过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轮作休耕和粪污利用、农用残膜回收等举措,我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推进力量不够、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问题。”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在总结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突出抓重点、强基层、补短板,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质量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碧水保护和流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场硬仗”,持续加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记者张瑛)
吴忠市利通区军琴家庭农场种植的辣椒不施农药化肥,香辣味浓品相好。记者张瑛摄
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工人把牛粪发酵产生的沼渣作为奶牛的卧床垫料回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501.html